
解析鼻竇炎症狀、預防和治療方法
本文內容:
*本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,詳情請諮詢專業人士意見。

什麼是鼻竇炎?
鼻竇炎是指鼻腔和鼻竇黏膜的發炎,常見症狀包括鼻塞、分泌物增多、嗅覺減退、頭痛、咳嗽及面部脹痛等。鼻竇炎分為急性和慢性,急性鼻竇炎通常在感冒後出現,有機會持續4至8週,但大多數患者會在2至3週內痊癒。而慢性鼻竇炎則為持續超過12星期或以上,症狀可一直出現或反覆發作。
鼻竇炎成因
鼻竇炎有不同的成因,包括感冒、鼻腔異物、鼻腔結構異常、鼻腔息肉、鼻腔過敏性炎症、鼻腔感染、鼻腔外傷、免疫力低下、煙霧、空氣污染或氣候變化等引起。有部分問題可從改善日常生活習慣、接受藥物治療來改善。但如果成因與結構問題有關,應遵從醫生意見或需透過手術改善。
鼻竇炎症狀
如前文所述,鼻竇炎的症狀有很多而不同。最常見的症狀是鼻塞,大多因鼻竇腔內分泌物增多或粘膜腫脹導致。較嚴重的鼻塞可能會影響呼吸,有機會導致嘴唇乾燥及呼吸不順暢。若鼻竇受細菌感染時亦有機會出現黃色或綠色的黏稠分泌物,並可能伴隨著咳嗽和喉嚨痛。嗅覺減退則令患者對氣味減弱,甚至完全喪失嗅覺。而頭痛或面部脹痛是由於鼻竇內壓力增加所致,通常集中在額頭和眼睛位置。
治療鼻竇炎要靠藥物或手術
常見的鼻竇炎的治療方法包括用藥、手術及物理治療 ,患者亦應先求醫得到診斷才在醫生指導下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案。
• 藥物治療:有機會需使用抗生素、抗組織胺、類固醇鼻噴劑、去痰藥及止痛藥等,均可控制病發率或減低症狀。
• 手術治療:主要是針對結構問題,為病人進行鼻竇鏡手術,通過鼻腔內窺鏡和微創技術,直接處理鼻竇腔內的病變組織。
• 物理治療:症狀不嚴重者亦可沖洗鼻腔,但若有耳朵感染、耳朵脹痛、鼻孔完全閉塞或耳部或鼻竇手術史患者,除在醫生指導下不應沖洗鼻腔。
不吃藥都能紓緩鼻竇炎!
鼻腔沖洗是常見的紓緩鼻竇炎方法,是通過注入生理鹽水或特殊溶液來清洗鼻腔,從而去除過敏原和致病菌。若使用得易,這些方法大多不會產生副作用,可以減輕症狀或發病頻率,同時也是預防病情惡化的好方法。不過,要是鼻竇炎症狀持續或惡化,患者應該及早就醫,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。
閱讀更多
文章主題
The Dairy Farm Company, Limited 牛奶有限公司